因为《朗读者》,我读到了一篇极其温暖的文章,叫《愿你慢慢长大》。这是一个妈妈在女儿小布谷出生一百天时写下的一篇文章,一字一词都透着浓浓的爱意。在文章最后,作者写道:
“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资料图)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希望孩子能平安顺遂地长大,希望孩子可以快乐健康地度过人生中的每一天,这大概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吧!但是今天再读这几句话,常爸忍不住泪眼婆娑。
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只是3月19日到3月23日这短短5天里,天津连续发生了7起孩子自杀的悲剧。
下面这张图你一定看到过,上面简要总结了自杀的7个孩子的基本情况。这张图在常爸所在的各个家长群里,已经传遍了。刚开始我根本不相信,以为就是凭空捏造的假消息。
直到公司里家在天津的同事纷纷开始请假,理由都是——要回去给孩子开家长会,而且老师的要求都是,只能是孩子父亲或母亲参加,不得以任何理由缺席,必须到场。
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原来形势真的比我们以为的更严峻!
家长会回来第二天,同事说“哭惨了”,因为没带餐巾纸,给她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就是抑制不住眼泪哗哗流。而且其他人也没有好多少,因为周围都是哽咽和擤鼻涕的声音。她还说:“所有的家长都应该听听老师说的话”。
那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家长会呢?老师又说了什么呢?
所以在她情绪平稳些后,我采访了这个同事,并整理成文。字数有点多,但相信我,会让你和孩子都受益匪浅。
01
听到“遗书”两个字,我的眼泪就在打转
常爸:之前请假的时候,你就说这个家长会通知得特别“神秘”,到底神秘在哪儿呢?
同事:以前开会,老师都是先告知会议主题、主要环节什么的,但这次啥也没说。而且,以前大都是期中考试以后成绩出来以后才开会,说说考得怎么样。但这次离期中考试还有两个星期,突然通知要开会。我们就一脸懵,而且老师还再三强调所有家长都要按时到场。
常爸:那这的确挺神秘的。老师到底说了啥,家长都哭成了泪人呢?这一点我特别好奇。
同事:说起来挺不好意思,都是快四十的老阿姨了,做梦都没想过像个小孩一样在教室里抑制不住地抹眼泪。
老师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说要谈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抑郁症什么的,而且还说“悲剧七跳”这事儿教育局特别重视,所以才紧急召开这次会议。大概是不想分享到外部,老师连个PPT都没做。
“悲剧七跳”这事儿我知道,挺为孩子惋惜。但一直觉得这种事儿都是发生在别人家的,也没有太放在心上。直到老师放了一个音频,就从这儿开始,我这一片的妈妈们都开始抹眼泪了。
常爸:音频是什么内容?
同事:是一个孩子临死前写的遗书,被人录成了音频。这个孩子就是之前上海跳楼的14岁女孩,听到这孩子跳楼前还专门留纸条嘱咐“榻榻米我用鞋踩过,用抹布擦干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后面孩子又在遗书里说“若有来世,我们不要再见面了”直接泪崩。这个孩子是多懂事又是多绝望啊,当了妈,真听不得孩子说这些。
(一个即将要升入初二的女孩,选择在开学前跳楼,留下三页遗书)
为了让大家看清内容,常爸对遗书内容进行了排版:
人生一趟,遇见你们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想想也没什么,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龄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你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我达不到。
开学就是初二了,你们口中美好的小学,轻松的预备,快乐的初一,我都是玩命扛下来的,哪还敢奢望什么魔鬼初二初三。也没有什么好可惜好难过的,是你们说不指望我的,我相信你们。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在人前彬彬有礼,来了电话时语气礼貌又文明,在人后我承受了你们口中最肮脏的辱骂,气撒出来了,你们开心了,我就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也没什么不是吗?
人生比的不是长短,是价值,我知道许多你们不知道的事,为世界也做出过微薄的贡献,巴掌打在脸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打在背上还行,被皮带或电线抽时腿上最疼,然后是背上,最后是双臂。羞辱人最有效的方法先是让她就穿拖鞋站在屋外向外人示众,再是每日每夜不停地尖声骂最难听的话,还说的冠冕堂皇,最后是耍泼妇。失眠的原因是睡前被骂或被打,躺在床上接着听从主卧传来的谩骂声,剩下的时间用来回味一天的难过。
中国人爱说,小孩疯掉的原因是学习压力太大,可明明是家长把成绩看得太重,后来明白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错了,过去不知道,现在不知道,未来更不可能知道,孩子喜欢的玩耍方式一直在变,我们满意的作业量一直在改,流传下来的却是上一辈的那句“我们在你们这个岁数是没有怎么怎么样,所以现在才怎么怎么样,因此你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但凡你真的认识到自己的差都没脸说出这句话,但凡你在这方面有一点基因我们都不会这样。”
这年头就是这么怪,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指着鼻子骂一个正在读书或写功课的人,不为别的,就因为人家是长辈。是我太懦弱了,不敢面对下一次语文六十多分,数学七十多分和英语八十几分,我还是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这辈子做尽了别人的出气桶,但还是有些对不起的人的,自然不是你们。为了他们,我又意外挺过了初一,的确是意料之外。
既然都受不了彼此不如我们各退一步,我消失也不错啊,我不怕。我不气你们,爱护你们的肺和心脏,不缩短你们的寿命了,你们不适合养女儿,或许儿子承受能力更好。也不能完全怪我,我真的尽力了,实在受不了了,这蛮好,不用担心我抄人作业,我作业不用交了,也不用担心我某某时间背着你们玩电子产品。
花钱买我喜欢的东西,为人大气,我给你们想要的东西,桌子上是我能拿的出手所有的现金,你说压岁钱统一给我三万,我不要了,全归你。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给保险金,有的话最好,少了一个败家子,家庭会富裕起来,微信的钱全给你们了,自己看着分,我的课都上完了,那羽毛球课叫你们别买你们偏不听,那个课好像成年人也能上,你们趁着暑假去听掉,平时没有打打球挺好,我不会赖在家里把房子变成凶宅的。放心,把奶奶接过来一起住吧,别整天去那种地方旅游被人家骗钱。诚心诚意祝你手术顺利,早日康复,少加班少熬夜,别过来烦我。
桌上那张蓝色的卡是我们学校的借书卡,我借了学校三本书:《创业史》《红岩》《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一定要帮我还掉,麻烦跟老师说声谢谢。
记得用我的零钱给小朋友买棒棒糖,珍珠棒的牌子好,房间里的东西她们有喜欢的一律随便拿。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了她的童年,其余一切顺其自然,你们已经毁了我,也毁了XXX,请好好待她的弟弟吧。请收手这种伤害,这并不威风,你们把我想得太坚强了,反省这件事就留给岁月好了。
常爸:这封遗书我之前看过。说实话,这个孩子在情绪这么低落的时候还能写得这么流畅,一看就知道是个挺有上进心,活得挺明白的孩子,而且特别能替别人着想。可惜,家长太不知足,总觉得孩子应该能再好一点,再好一点,结果让孩子看不到出头之日,用这么极端的方法对抗家长的野心,实在是太可惜了。
(《小别离》剧照)
同事:我听完这份遗书时,全身鸡皮疙瘩都出来了。虽然我没有打过孩子,但像那种“但凡你努力一点,就会怎么怎么样”的话,我也说过。还有在朋友亲戚面前,损孩子成绩不够好,这事儿我也干过。我以为这种抑郁的、跳楼的孩子离我特别远,其实离我们特别近。我当时好想抱抱我的孩子,跟她说我错了,谢谢你一直以来都对我这么宽容。
音频放完后,我瞬间感觉抽泣的家长更多了。后来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少年已知愁滋味,少年不知何以消愁”这句话。
她说,现在很多家长觉得,给孩子吃好的、住好的,孩子啥也不缺,就应该整天开开心心的,就应该全心全意地搞学习。可青春期恰恰是整个人生阶段中情绪最波澜、思想最矛盾的时刻。孩子的性激素分泌陡增,身体的第二性征出现,对异性开始感兴趣。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的校园初恋,那时候情绪能平稳得了吗?是不是很敏感,又有点焦虑和矛盾?
现在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遇事儿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可没有这个能力啊。大脑里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叫前额叶,一直要到23-26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也就意味着他们到在成年之后的好多年后,才能成为一个有情绪自控能力的、成熟的、理智的成年人。而且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特别需要被认同。
综合这几点,可以总结一下:那就是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多愁,但又没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处于特别脆弱、需要家长保护和理解的阶段。
常爸:老师说得特别好,我之前在文章里特意分析过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他们特别容易情绪化,这和激素、大脑发育有很大关系,他们压根儿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剧照)
同事:嗯,这点我之前就知道,不过一想到孩子跟我对着干、顶嘴,还是忍不住生气啊!青春期的孩子特别矛盾,做父母的也很矛盾。老师接下来又给我们讲了一个孩子的故事,真真儿体现了什么叫“难”。
02
孩子会停止爱自己,但不会停止爱父母
同事:这个孩子没有跳楼,但是得了一种怪病:父母一旦吵架,她就会抽搐。父母说,孩子一天最多能抽搐5次,每次都是父母不吵了、都去哄着她关心她时才能停止。
妈妈回忆,说孩子第一次抽搐那天,她和孩子爸因为一些事儿吵架,孩子爸情绪激动把花瓶摔碎了。两个人对峙时,突然听到女儿尖声大叫,然后他们就看到女儿脸色发紫,身体不停地抽动。
夫妻俩带女儿去诊所,刚出门10分钟还没到医院,孩子症状就消失了。从那以后,只要父母吵架或者关系紧张,女儿就犯病。最后,女孩被医生诊断为“癔症”,因为父母吵架而导致精神紧张和恐惧。
(《窈窕奶爸》剧照)
常爸:这个故事特别像那本书《热锅上的家庭》里讲的那个女孩,各种叛逆其实是为了拯救父母的婚姻。你别看孩子年龄小,但是对父母的关系好不好、对家庭氛围的微妙变化非常敏感。所以父母平日里的沟通,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同事:好多孩子悲剧的发生都是源自不幸福的家庭,当时老师给我们举了个特别好的例子,就是父母吵架后该怎么给孩子解释。老师用《怦然心动》里的一个情节做例子。女主的父母吵架了,她就特别担心,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父母发现孩子情绪不对头后,先后跑到跟前,解释两个人为啥吵架,还特别说了一句“这不是你的错”。
老师说,告诉孩子父母吵架不是孩子的错,这句话特别重要。孩子看到父母吵架但又不明白为啥时,就会倾向于把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比如,我要是成绩好点父母就不吵架了,我要是争气点家里就能好点之类的。
大人吵架,有时候就是想找一个情绪发泄渠道。吵完了,气消了,矛盾可能就没了。所以咱大人有气、有意见就得说出来、发泄出来,但要顾及孩子的感受。要么把孩子拉入吵架阵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辩一辩;要么别当着孩子面吵架,私下里两个人痛痛快快地吵一架。还有一种就是像电影里的,吵完跟孩子解释一下,别让孩子胡思乱想。
(电影《搬家》剧照)
常爸:是的,现在大家压力都挺大,一味让家长忍着憋出内伤了也不行,但吵完不算完,得想着做吵架后的收尾工作,安抚一下孩子。家长做得好,还能教孩子怎么沟通,怎么全面地看待一件事,怎么平衡各方的想法,怎么对待和解决冲突。
03
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同事:对,吵架处理得好,坏事变好事,对孩子也是个特别好的教育机会。老师说父母一定要重视和孩子间的沟通,跟孩子保持连接。她当时说了一个词,叫“生命能量”,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她说,生命就是一个能量场,关系的好坏决定了这个能量是黑色能量还是白色能量。相互之间理解、包容、有爱,这种好的关系能产生白色能量,能让孩子更有热情、活力。而相互之间攻击、冷漠、诋毁,这种坏的关系就会产生黑色能量,促使孩子走向自我攻击和毁灭,最终失去能量,没有了活下去的动力。
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那些因为抑郁症而跳楼自杀的孩子,不是不知足,而是家长无止境的要求和对关系的忽视,让孩子的生命能量无法流动、无法得到补给,干枯了。孩子觉得活着没盼头了,看不到光了,也就不想活下去了。
所以咱们做家长的心里一定要有杆秤,成绩再重要也没有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要。孩子要是没了,再怎么操心都是一场空。
常爸:对啊,之前好多家长就认准了“学习”这一条路,拼命地鸡。可是,有的孩子是学习的料,有的孩子就不是学习的料。他可能擅长手工,可能喜欢画画,但就是对学习不感冒。这是基因带来的东西,咱家长根本就改变不了,只能认,只能因材施教,不能削足适履。
同事:做家长的好多就是不到黄河心不死,非得孩子出事儿了,才知道鸡不动了,得换条赛道。但这个时候,孩子的情况可能已经很严重了,可能连其他赛道也走不了了,就特别可惜。
常爸:抑郁症的恢复非常艰难,对孩子本人和父母都是极大的考验。
同事:嗯,老师最后还给我们推荐了一个纪录片叫《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其中有一个小姑娘就在高中时得抑郁症了,一度严重到自杀,但后来慢慢走出来了。这个案例,我感觉对父母还是很有实用性的。
常爸:她的父母做了什么?
同事:就三件事,第一看医生,第二休学,第三躺平。他们家原来也是属于特别卷的那种,把女儿送进了北京顶尖高中。但是当女儿说自己好像得了抑郁症后,父母反应特别快,赶紧送孩子看医生。孩子说不想上学后,妈妈想都没想就答应休学。
后来女儿跟妈妈说,妈妈的态度等于是救了她一命。如果当时妈妈还是要求女儿必须上课,那她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虽然直到最后父母都没搞明白为啥女儿会得抑郁症,但他们快速地做出反应,尽最大能力保护女儿,接纳女儿的病情,这点真的值得父母借鉴。后来这个女孩又主动复学了,状态还是挺好的。
常爸:现在抑郁的病因还是个迷,遗传因素、生活环境或者经历等都是可能的致病因素,我们很难把孩子抑郁症归结于某个单一的因素,所以纠结病因是没太大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接纳,然后坦然、正确地应对。
同事:嗯,老师在散会前说了一句话“抑郁症大多起于关系,也终于关系。”虽然病因复杂不明,但是不好的家庭关系一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治疗孩子抑郁症,需要依靠的除了药物,更需要关系的修复。对青春期的孩子,请多谈爱,少谈成绩;多鼓励支持,少打击批评。
说到底,还是“关系”,还是“爱”这个字。
我跟同事的访谈就此结束了,我们俩一致认为这次家长会受益匪浅。在我们小时候,学习似乎就是唯一的大事儿,一切都要为学习让路。我,还有很多家长,都是靠学习走出小城市,扎根到了大城市。这条路在我们眼里一直都是正确的路,但这条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而且时代也不同了,对我们适用的方法不一定适合孩子。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困境和艰难,在物质条件趋好的当下,孩子们正在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这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他们实实在在体验到的痛苦、难以迈过去的坎儿。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学习、不断进步,设身处地理解孩子、接纳孩子,让孩子尽量快乐成长,避免悲剧重演。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