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毛朝青 文/图


(相关资料图)

烈日炎炎,热浪滚滚而来,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炙烤在火炉之中。有网友调侃:“我这是在太上老君的丹炉里,要炼上个49天。”也有网友吐槽:“天为火,地为炉,中间的我们八层熟。”但福建的高温丝毫没有止步于此的迹象,反而更加“猛烈”。

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人们将迎来又热又潮的“三伏天”。三伏天什么时候来?为什么那么热?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三伏天的那些事。

清凉的瓜果

40℃双连击,高温热浪不停歇

7月9日福建省大部分县市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其中,宁德、福州的局部城区可达40~41℃。未来三天福建省仍将以高温天气开场,大部分地区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午后局部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

9日的高温趋势一如既往带着冲劲,依旧热力值拉满,福州市气象台2023年7月9日8时33分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福州市区及高新区的部分乡(镇、街)最高气温可达39~40℃,局部超过40℃。继8日之后,福州9日下午2时20分,福州乌山站气温再一次突破40℃。

10—12日福州地区以晴到多云的天气为主,气温较高、雨水难觅。10日,大部分县市最高气温达37~40℃,局部可超过40℃。未来三天福州市区的最高气温依旧有39℃,高温超长待机且势头凶猛,请注意防暑防晒。

福州于11日入伏, “桑拿天”将频繁出现

俗语说“热在三伏”,是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在小暑时候,大暑之前,福州将会迎来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的日子,那便是人们常说的“三伏天”。

根据《阴阳书·历法》中所记载的规定,“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其中的庚来自于古代用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的“天干地支”。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因此按照传统推算方法,今年初伏的时间为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中伏为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而末伏则是在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记者从福州市气象部门获悉,“三伏天的热”主要是由太阳光加热地面,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传给空气。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有大约10吨的空气,可以储存大量的热。在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日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当地表的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则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会在此期间频繁出现。

为了避高温游泳池挂网挡太阳

三伏天需防中暑,忌生冷,祛湿气

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陈慧云营养师建议,暑伏养生应注意养护阳气,做到防中暑,忌生冷,祛湿气。

防中暑。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建议做好防晒措施,尽量避免太阳直接暴晒。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忌生冷。不要贪食冷饮,否则会引发胃肠道不适、腹痛腹泻等,同时需注意空调不要太冷,温度不要低于26摄氏度。此外,还需注意不要过于追求清热去火的食物,如金银花、菊花等,要根据体质合理选择。

祛湿气。夏季雨水多,喜肥甘厚腻的食物,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大便不成形,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建议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在阴雨天要注意关闭门窗,天晴后及时开窗通风,室内湿度太大,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以去除湿气;合理饮食,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外出时要携带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时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

见习编辑:严彬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