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是Google泄露了一份文档《我们没有护城河,OpenAI也没有》,描述了某位Google员工(非Google公司)对开源AI的看法,观点很有意思,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
ChatGPT大火以后,各大厂商都对LLM趋之若鹜,疯狂投入。
Google也在努力,希望能翻盘,但是大家都无法赢得这场军备竞赛,因为第三方正在悄悄地吃掉这个大蛋糕。
(资料图)
这个第三方就是开源大模型。
开源大模型已经做到了:
1. 在Pixel 6上以每秒5个token的速度运行基础的模型。
2. 一个晚上就可以在个人电脑上微调个性化的AI:
虽然OpenAI和Google的模型在质量上有优势,但是差距正以惊人的速度在缩小:
开源模型更快,可定制,更私密,功能更强。
开源大模型用100美元和13B的参数做事情,几周内搞定;而Google 在1000万美元和540B的参数下,在几个月内苦苦挣扎。
当免费的,不受限制的替代品在质量上和封闭的模型有一拼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抛弃封闭的模型。
这一切都从Facebook开源LLaMA开始,3月初,开源社区得到了这个真正有能力的基础模型,虽然没有instruction ,conversation tuning,没有RLHF,社区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东西的重要性。
随后的创新简直是疯狂的,甚至以天为单位:
2-24:Facebook 推出LLaMA,此时仅授权给研究机构,政府组织使用
3-03:LLaMA在互联网上泄露,虽然不允许商用,但是突然之间,任何人都可以玩了。
3-12:在Raspberry Pi上运行LLaMA,速度很慢,不实用
3-13:斯坦福发布了Alpaca,为LLaMA增加了instruction tuning,更“吓人”的是,斯坦福的Eric J. Wang 使用一块RTX 4090 显卡,只用5 个小时就训练了一个和Alpaca 水平相当的模型,将这类模型对算力的需求降到了消费级。
3-18:5天以后,Georgi Gerganov使用4位quantization技术在MacBook CPU 上运行 LLaMA,它是第一个“无 GPU”解决方案。
3-19:仅仅过了一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MU、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联合推出Vicuna,号称达到了 OpenAI ChatGPT 和 Google Bard 90% 以上的质量,同时在超过 90% 的情况下优于 LLaMA 和 Stanford Alpaca 等其他模型。
3-25:Nomic 创建了GPT4all,它既是模型,又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第一次看到多个模型聚集在一个地方
......
仅仅在一个月的时间内,instruction tuning、quantization、quality improvements、human evals、multimodality、RLHF等都出现了。
更重要的是,开源社区解决了可扩展的问题,训练的门槛从大公司降低到了一个人,一个晚上和一台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
所以作者在最后说:OpenAI也和我们一样犯了错,也顶不住开源的冲击。我们要建立生态系统,让开源为Google工作。
Google已经在Android和Chrome上应用了这种范式,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应该让自己成为大模型开源的领导者,继续巩固自己作为思想领袖和引领者的地位。
说实话,这一个多月来大语言模型的发展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每天都处于被轰炸状态。
这让我想起了早些年互联网刚起步的时候,今天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网站,明天又冒出一个。还有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候,今天一个app火了,明天另外一个app又火了......
从我个人来讲,我也不希望这些大语言模型被控制在巨头手中,我们只能“寄生”在这些巨头模型上,调用一下它的API,开发一点儿应用,这是很不爽的。最好是百花齐放,平民化,让大家都能建立自己私有的模型。
现在训练的成本小公司应该可以承受了,如果程序员有这个训练的能力,结合下特定的行业和领域,也许是不错的机会。
程序员要想熟练掌握私有化大模型,除了原理之外,还是得自己动手练,我们星球也有几十个人在组队练习,虽然开源社区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但是要想训练出一个有用的模型,这玩意儿对硬件环境要求还是太高,显卡很贵,RTX4090怎么着也得上万,肉疼,去云端租一个GPU训练价格更是不可控,训练失败,钱就白白扔掉了,这不像学习一门语言或者框架,下载几个安装包就搞定,几乎是零成本。
希望门槛进一步降低吧!